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创业新闻

千企联百校:创新驱动发展的“黄冈样板”

发布日期2020-10-30   发布作者:    阅读:40 次   保护视力色:

10月28日,总投资88.6亿元的格罗夫氢能产业生态园项目传来捷报——租赁过渡厂房生产设备已安装,专用车(市政环卫车)生产线建设完成;加氢站已正式开工建设,预计12月中旬左右建成;在南湖工业园新征的800亩新建基地有望年底开工。

 

此时,离今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黄冈市政府战略合作暨格罗夫氢能产业生态园项目签约,仅仅过去5个月时间,成为黄冈3.0版市校合作新亮点。

 

格罗夫项目并非个案。近几年来,平均每天有57名大学生来黄冈实习实训;平均每周有6个大学生团队来黄冈创业;平均每月有3个科研平台向黄冈延伸、6项科技成果在黄冈转化……

 

十五年久久为功,不断深化市校合作,点燃黄冈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火热激情,澎湃出振兴崛起的万千新气象。

 

战略驱动——

从1.0到3.0,市校合作点燃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在市科技局档案室里,珍藏着一张拍摄于2006年9月的照片——市委书记、时任代理市长刘雪荣到中科院武汉分院对接合作事宜。这便是黄冈市校合作的源头。

 

政府工作样样急,先抓第一生产力。

 

刘雪荣到黄冈任职伊始,第一次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第一项议题是研究科技第一生产力工作,第一次带队外出考察,就是到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高校院所对接,请科技进山,为黄冈企业“输血”。

 

2006年10月21日,我市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大会,邀请时任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叶朝辉院士为与会代表作了题为《解析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报告;市政府与中科院武汉分院签订合作协议,在全省率先开启了首轮市校合作。

 

借这一股市校合作东风,武大、华科、省农科院等11所高校院所,与我市企业共建一批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协同创新发展。聚焦黄冈痛点,瞄准背靠武汉科教大都市优点,2013年6月,启动了以“聚集人才、创新科技”为主题的第二轮市校合作。

 

2018年12月份,谋划实施第三轮市校合作,与华中科技大学签订了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

 

在创新中发展,黄冈找准了高质量发展“坐标系”,明确了创新驱动“路线图”:宏观层面是着眼未来的“黄冈路径”——“市校合作”;中观层面是驾驭全局的“黄冈平台”——“一园八基地”;微观层面是路径清晰的“黄冈行动”——“创新创业”,“千企联百校”则是实现这些发展目标的落地载体。“四位一体”互相依托、互相促进、有机统一,构成了系统完整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思路体系。

 

2019年7月,黄冈连续5年举行“千企联百校”活动。会上,全国50多所高校院所与黄冈共启市校合作3.0版。

 

在这次会上,市委书记刘雪荣向各高校嘉宾发出邀约——围绕巩固、深化、提高的目标,第三轮市校合作中双方都要在“三个多多”上下功夫,即高校院所为黄冈引育多多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引进多多的优秀人才,转化多多的科研成果;同时黄冈为高校提供多多的优质生源、提供多多的优质农产品、提供多多的优质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双向互动,深化市校合作,共同发力,创新创业,携手共赢,推动高质量发展。

 

4月10日,市委书记刘雪荣率队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考察,就双方进一步深化市校合作暨格罗夫氢能产业生态基地项目进行对接;

 

5月14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黄晓玫率队来黄冈,与市政府签订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投资88.6亿元的格罗夫氢能产业生态园项目同时签约并落户我市。

 

今年4月份以来,市“四大家”领导通过线上线下形式与高校进行对接10多次,引进了一批项目,3.0版市校合作不断走深走实走心。

 

项目驱动——

以千企联百校为支点,建设“智”造创新高地

 

9月29日,2020年黄冈市“千企联百校”蕲春专场暨科技创新大会在蕲春顺利举行。

 

活动现场,4家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隐形冠军的企业,分别获得10至50万元资金奖励;14家企业被授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牌匾;5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现场签订合作协议;8家大健康领域企业负责人发布技术需求,5家高校院所教授作科技成果推介,50余家中医药领域企业与20多位专家教授开展对接。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胡华表示,开展“千企联百校”是深化市校合作3.0版、推进校企精准对接的重要抓手,也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打造“一县一品”的新探索。

 

“公司能有今天的好势头,得益于千企联百校活动。”湖北全苑公司总经理郭振全说。

 

5年前,在黄冈“千企联百校”对接现场,以种植猕猴桃为主的湖北全苑公司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签订了转化具有“高糖高酸、高维生素”等优质“金玉”猕猴桃的协议,在浠水散花等地示范种植1200余亩。

 

几年来,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指导下,全苑公司采取有机生态种植,打造私人订制模式,创立了“卡思特茉”品牌,实现年产值3400万元,公司走出了传统品种质低利薄的发展困境,带动周边5个村40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全苑公司是以“千企联百校”为支点,打造现代农业“样板田”的一个缩影。

 

自2015年来,我市将“千企联百校”作为“双强双兴”“四大行动”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推行征集需求、分类建库、典型引路、组织对接、跟踪服务等五步工作法,让校企双方精准对接。今年以来,市科技局已征集企业技术需求99项,并通过各高校联络站发至51所高校院所,先后组织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46名专家教授与77家企业开展“千企联百校”小分队对接42次,签约产学研项目56项。

 

五年来,累计走访企业1000多家,组织专场对接会100多场次,解决技术难题582个,全市获省科学技术奖18项,其中广济药业的“核黄素第三代菌种工业化工艺研究”项目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市委副书记、市长邱丽新强调,要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创新集群打造、重大平台建设、创新人才服务等重点任务,推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借助“千企联百校”,科峰传动先后研发了第一台国产小型高精密行星减速机、第一台国产盾构机用减速机、第一台国产高端谐波减速机;索菲亚家居建立了亚洲第一条板件全程不落地生产线;兴和电力“挤包式绝缘管母线及其制造方法”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如今,在黄冈,一批这样的“高、精、尖”企业茁壮成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机制驱动——

“五链”融合平台,澎湃科技创新新动能

 

走进位于团风工业园的精诚钢构自动喷涂线车间,映入眼帘的是长达270米的环形输送带,控制室内,一台中央电脑控制系统在静静地运作。只要轻点液晶电脑界面,选定喷涂程序,流水线输送与上下件等参数便能自动设定,并会根据工件形状特征自行识别、自行调整参数,仅需2个小时,一批高质量的钢结构涂装件便新鲜出炉。

 

这是我国第一条完全意义的钢结构涂装自动线、颠覆钢结构原始涂装生产工艺的智能化装备。这条“型钢静电喷涂自动线”,是由湖北精诚钢构有限公司科技副总、黄冈师院教授喻国铭带领他的团队研发的。

 

“这项技术成果,改变了型钢喷涂行业的生产方式,也会改写全国的钢结构产业格局。”精诚钢构董事长孙秋正说。

 

依托市校合作,引进科技副总,助推企业科技创新,已成为黄冈的特色品牌,在全省推广。

 

这是我市创新机制,发挥市校合作优势,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打造出独具黄冈特色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融合平台,澎湃出创新创业新动能,成为黄冈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市校合作推进创新创业行动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

各县市区根据工作实际,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全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招才引智活力迸发——

相继出台人才新政22条,以“项目+人才”的引才模式,实施能人回乡创业千人计划、科技副总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到黄冈创新创业。

桂裕鹏博士及其团队在黄冈创办的美格太阳能移动能源项目,日产太阳能移动电池1万片,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2%以上。

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院士团队与凤凰白云山药业公司合作,研发药用、食用、饮用等菊花产品近400种,远销20多个国家。

元丰摩擦材料有限公司聘用西南石油大学黄进教授担任科技副总,指导企业开展摩擦材料关键工序改造,获国家发明专利3件,新增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

 

科技金融结合成效凸显——

设立黄冈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入珞珈梧桐、高投天使等5支创投基金,累计投资项目5个、投资金额1.1亿元。

留美归来的武汉大学张友祥教授有一项电池原材料科研成果急需转化,苦于融资难,获悉这一信息后,市科技局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到3家创投机构5500万元的投资,并争取项目落户黄冈。该项目被省科技厅誉为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项目。

 

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增效——

创新创业平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建成国家级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3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8家、省级星创天地12家,累计孵化企业602家。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32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0家,全市科研平台达到284家。

以科峰传动、鸣利来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型企业相继在海外建立了研发机构。积极深化与中科院的合作,组建了全国首个以“中科”命名的市州研究院。

 

产业发展千帆竞发——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支撑。

鸣利来公司引进日本威力加工中心,进行技术改造后18道工序全部实现自动化一次性完成,工期缩短三分之一,人力成本大幅降低。

扎实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成立蕲艾研究、药材种养等6个研发机构,组织实施艾草自然科技资源库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发出28个系列800多个蕲艾产品。

通过引进成果消化吸收再创新,累计引进35个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项目在黄冈落户建厂。转化科技成果441项,成果转化完成率连续三年居全省市州前列。

引进712所银系列项目,孵化“嫁接”出以超细银粉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打破了国外市场垄断,中船重工贵金属公司成为全球第二的银粉供应商。

 

在巩固中提升,市校合作的范围从全省走向全国延伸到国外,与国内66所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与美国、新西兰等国外高校专家开展交流合作。578家企业与90多所高校院所开展校企合作。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高质量发展中,黄冈更加需要创新驱动。

以市校合作、“千企联百校”为依托,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黄冈人将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胜不休。( 沈红星  李响